曾任河南日报摄影记者、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的魏德忠,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摄影工作。他用镜头记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河南发展建设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曾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邓 小平等一代伟人拍照,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尤其是坚持10年跟踪拍摄红旗渠工程的建设历程,出版大型画册《红旗渠》,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魏德忠说他与红旗渠有着不得不说的缘分,“那是1960年2月,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天,我跟河南日报采访团一起,在当时林县县委书 记杨贵陪同下,采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山区建设。”谈起拍摄红旗渠的经历,魏德忠边回忆、边叙说。当采访团走到林县和山西平顺县交界的大山脚下时,看到一片工地上红旗招展,蚂蚁搬家似的运料独轮车如织如梭,有许多人吊在半空中,凌空开凿身轻似燕,抡锤打钎,那劲头令人兴奋,那场面令人震撼。
得知这个“引漳入林”工程,要在山上修一条渠,把山西的漳河水引到林县来、解决缺水问题时,魏德忠来了精神,“这不就是‘唤醒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吗?这不就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吗?” 魏德忠告诉记者,“他们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知难而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改变原来的采访计划,留在工地继续采访。”
有人不能理解魏德忠10年如一日的坚守,他说:“摄影记者的职责,是把时代的足迹记录下来,留为永恒。”而他的坚持也是在修渠人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下进行的,“那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激励、那种忘我劳动的场景,总是给我一股股暖流,给人一种力量。我希望这些作品,也能在几十年、更远的将来,给后人不断的精神激励!”
千军万马上太行
英雄悬崖忙开凿
工地“铁姑娘”
凤凰双展翅
马有金打洞
奋战在太行山上
工程开始了,数以万计的人们用独轮车把修渠用的水泥、石料源源不断的运往工地。
放炮开山
为红旗渠精心填泥缝的姑娘们
凌空除险
修建中的夺丰渡桥
在这座长达数百米的夺丰渡槽施工工地上,找不到一件铁质工具,这一方方石块都是民工们用木吊杆拉上桥顶的。
林县人民实现了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夙愿
红旗渠畔的知识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