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承载3300多年历史的城市
颛顼是中国上古人物,汉族,姬姓,本名乾荒,史称高阳、帝颛顼、玄帝颛顼,为五帝之一,是华夏杰出先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 颛顼,上古帝王,系轩辕黄帝的孙子,20岁即帝位,初国于高阳,建都于高阳古城(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
帝喾,《山海经》等古籍载其名俊,号高辛氏,是华夏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今人考证为河南商丘人,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殷商族人认为是其第 一位先祖。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承载着3300多年的历史,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先后有7个朝代在此建都,素有“七朝古都” 之称。早在3300多年前,安阳便是商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是目前有史可考的中国历史上年代久远的都城之一。
殷墟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被证实的较早的都城,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横跨洹河两岸,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殷墟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早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这里留下了活动的遗迹,创造了著名的小南海文化。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率领部族迁徙到安阳,历八代十二王。这一时期的商王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开创了中国上古史的新纪元,也成为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此后,相继有三国时期的曹魏,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殷都废而邺都起,邺都衰而相州继,相州改而彰德立,古都文明的薪火在安阳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断。
安阳-甲骨文的故乡
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是人文始祖颛顼帝喾繁衍地,是世界上已发现的较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出土地,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和中国“庞贝古城”三杨庄汉代遗址所在地。
历史的积淀使安阳形成了殷商文化、周易文化、邺文化、建安文化、北朝文化等华夏文化精髓。郭沫若同志当年在安阳考察后,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 都。中华文字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较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岳飞庙
岳飞庙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现存殿宇建筑百余间,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历代名人碑碣石刻300余通,其中,岳飞手书《满江红·怒发冲冠》、《还我河山》、《出师表》和苏轼、海瑞、乾隆皇帝、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等人的题词碑刻皆为书法艺术珍品。
林州-红旗渠精神发源地
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20世纪60年代,林州市(原林县)数万修渠人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苦干10个春秋,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7个,开凿隧洞211个,从山西平顺县引漳入林,建成盘绕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由此诞生了历久弥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地球的蓝色飘带”。